微软“断更”Windows 10,FSF倡议转向Linux
2025年10月,微软正式终止对Windows 10的支持,这意味着全球近半数的电脑——约10亿台设备——将面临安全更新的断供。尽管这些电脑仍能继续运行,但失去安全补丁后,它们极易成为黑客攻击的靶子,数据泄露和恶意软件入侵的风险将急剧攀升。
微软的建议很明确:升级到Windows 11或购买新设备。但问题在于,许多旧电脑根本达不到Windows 11的硬件要求。分析师估计,近2.4亿台电脑可能因兼容性问题被迫淘汰,甚至沦为电子垃圾。这对个人用户和企业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——升级系统可能需要重新购买设备,而企业还需应对合规性压力和运营中断的风险。
自由软件基金会(FSF)等组织早已呼吁用户转向开源系统,比如Linux。这类系统不仅免费,还能在老旧硬件上流畅运行,更关键的是,它们不受商业公司更新策略的束缚。一些技术团队甚至开始提供第三方安全补丁服务,试图为Windows 10“续命”。
自由软件基金会指出,Windows 10支持的终结实则为用户提供了摆脱微软控制、拥抱自由软件的契机。与Windows的专有软件模式不同,GNU/Linux操作系统尊重用户的四大自由:
- 自由运行软件;
- 自由研究并修改源代码;
- 自由分发软件副本;
- 自由分发修改后的版本。
自由软件基金会呼吁受影响的用户选择FSF认证的GNU/Linux发行版(如Trisquel、PureOS等),并鼓励现有GNU/Linux用户帮助亲友完成系统迁移,普及自由软件的价值。
FSF官方博客:https://www.fsf.org/blogs/community/2025-end-of-windows-10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