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硅谷,追求效率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。但2025年夏天,一个名叫索汉·帕雷克(Soham Parekh)的印度工程师,把这种追求玩到了极致——或者说,玩砸了。他不是在优化代码,而是在玩弄整个招聘系统,像个精心编排骗局的“时间大师”,同时出现在五家AI初创公司的薪资名单上,领着多份高薪,却几乎不干实事。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,他用以“征服”面试的工具,竟然是他自己开源发布在GitHub上的神器——“作弊爸爸”。

“明星工程师”的完美人设崩塌

起初,帕雷克在硅谷的AI圈子里,像颗冉冉升起的新星。他的简历无可挑剔: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硕士光环(后来被戳穿其实没毕业)、令人眼花缭乱的项目经验(90%纯属虚构)、还有在各种在线技术测试中名列前茅的成绩(尤其是在React框架方面)。他对不同时区的公司编织着不同的故事:对西海岸的公司,他说自己在印度,享受时差带来的“异步高效”;对印度的公司,他又声称自己在美国,需要“灵活安排”。这套说辞天衣无缝,让多家求贤若渴的初创公司争相抛出橄榄枝。

Playground AI的创始人苏海尔·多希(Suhail Doshi)一度以为自己捡到了宝。但当帕雷克提交的代码与GitHub上某个开源项目高度雷同时,多希的雷达响了。一次简单的背景调查,撕开了这个精心编织的谎言。多希在社交媒体上的曝光,像投入湖面的巨石,瞬间激起了涟漪。Create.xyz的创始人跳出来说,帕雷克入职后只露过一天脸就人间蒸发;ComfyUI团队抱怨他三周连个像样的任务都交不出来,还把简单问题搞得无比复杂;Lindy和Antimetal则紧急宣布已将这位“幽灵员工”扫地出门。讽刺的是,就在丑闻爆发前一周,YC系的明星公司Pally AI还在为抢到这位“人才”而沾沾自喜。

“作弊爸爸”:从面试神器到职业欺诈的讽刺闭环

帕雷克的“成就”远不止于同时打五份工。在程序员的大本营GitHub上,他赫然挂着一个名为“作弊爸爸”的开源项目,收获了近5000颗星星,是他主页上最耀眼的作品。这个工具的名字直白得近乎挑衅——“作弊爸爸”。它的功能?就是帮助用户在视频面试或工作汇报中,堂而皇之地作弊。

想象一下:你在进行一场至关重要的Zoom面试。考官的问题刚问完,你面前的第二块屏幕上,答案就已经由AI生成并推送过来——这得益于“作弊爸爸”能实时抓取你的屏幕和麦克风声音,用强大的Google Gemini 2.0 Flash Live引擎瞬间分析问题、生成“标准答案”或“最优代码”。写白板题?AI帮你搞定。做述职报告?它能根据听众的实时表情(如果摄像头开着)调整你的讲稿。帕雷克在项目说明里,甚至带着一丝戏谑将其献给“所有需要征服面试和汇报的战士”,把作弊包装成了一场技术赋能的“职场生存革命”。这与他本人靠欺诈手段混迹职场的行径,形成了一个无比讽刺的闭环。

https://s3-img.meituan.net/v1/mss_3d027b52ec5a4d589e68050845611e68/ff/n0/0h/n1/29_388870.jpg@596w_1l.jpg

“140小时工作制”的辩解与硅谷的荒诞反应

丑闻爆发后,帕雷克一度沉默,但后来在独立播客The Blind Podcast Network (TBPN) 上罕见发声,试图为自己辩解。他的说辞堪称“硅谷奋斗逼”的极端版本:他声称自己每周工作140小时(平均每天20小时!),秘诀是“几乎不睡觉”。至于动机?他先是闪烁其词地提到“财务压力”,后来又说纯粹是“对技术探索的热爱”。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他坚决否认使用了任何AI辅助或外包团队来完成那五份工作,坚称所有代码都是自己一行行敲出来的——尽管有公司拿出了抄袭证据。

硅谷对这个“魔幻现实”的反应同样充满了戏剧性。大多数公司义愤填膺,将帕雷克拉入黑名单,Antimetal的创始人痛斥他“摧毁了远程工作的信任根基”。然而,也有不走寻常路的。一家名叫Darwin Studios的公司,竟然逆流而上,高调宣布雇佣帕雷克,盛赞其为“颠覆AI视频领域的天才”,对其涉案工具的道德争议避而不谈。而在网络社区Reddit的r/overemployed(意为“过度受雇”)板块,帕雷克却被一群追求“多份远程工作”的网友奉为“时间管理之神”,他的“事迹”和“技巧”被疯狂讨论和传播。

照妖镜下的硅谷:效率至上,代价几何?

帕雷克事件绝非孤例,它像一面照妖镜,映照出硅谷光鲜表面下的几道深刻裂痕。

  • 招聘系统的脆弱性: 过度依赖算法测试和GitHub星星作为能力背书。帕雷克在笔试中总能拿高分,他开源的作弊工具甚至成了他技术能力的“证明”。但当这些指标可以被伪造和操纵时,这套系统就显得如此不堪一击。
  • 远程工作的“暗面”: 地理套利成为新漏洞。帕雷克巧妙地利用时差制造自己“永不掉线”的假象。而虚拟背景、IP伪造器等工具,让远程监管形同虚设,让“职场幽灵”得以滋生。
  • 作弊产业的“合法化”阴影: 更令人忧心的是,这类工具似乎正在被主流接纳。就在帕雷克事件发酵的同时,另一家由哥大退学生Roy Lee创立的公司Cluely(其核心产品Interview Coder同样是面试作弊工具),刚刚从顶级风投a16z那里拿到了1500万美元的巨额融资。当“作弊”成为一种可融资、可规模化的“效率工具”,硅谷推崇的“唯效率论”是否正在滑向道德深渊?

尾声:魔盒已开,星星仍在闪烁

如今,索汉·帕雷克的推特签名依然挂着那句硅谷箴言:“Build things that scale.”(打造可扩展的事物)。他确实“扩展”了——把自己的工作数量扩展到了极限,也“扩展”了作弊技术的边界。但当“Scale”失去了道德的约束,当强大的AI引擎沦为“作弊爸爸”的心脏,硅谷是否该停下来想想:我们究竟在创造什么?又在纵容什么?

帕雷克本人暂时还未面临法律诉讼,Darwin Studios对他的“才华”依旧青睐有加。而在GitHub的代码世界里,“作弊爸爸”项目页面上的星星数,仍在无声地、持续地增长着。这场由“时间大师”引发的硅谷魔幻现实剧,远未落幕。它提出的问题,比答案更加刺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