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卓闭源开发≠闭源系统!谷歌内部开发调整引误读
近日,关于“安卓系统开源终结”的传言在科技社区引发热议。经核查,该传言源于对谷歌近期调整安卓开发流程的误读。根据Android Authority与Android Police等科技媒体报道,谷歌确已改变其开发模式,但安卓系统的开源(AOSP)性质并未改变,最终代码仍将向公众开放。
开发流程调整:效率优先,非“闭源”
谷歌向Android Authority证实,未来所有安卓操作系统的开发工作将集中在内部私有分支进行,不再实时向公共的AOSP分支提交代码。这一调整旨在解决长期困扰开发团队的合并冲突问题。
此前,谷歌同时维护公共分支与内部私有分支,导致两者代码差异显著。例如,在添加无障碍功能或存储API时,工程师需频繁处理不同分支的代码冲突。通过统一开发流程,谷歌希望减少此类低效操作,加速版本迭代。
开源承诺不变:代码仍将公开发布
谷歌明确表示,安卓系统的源代码发布机制不受影响。新版本(如即将推出的Android 16)完成开发后,其代码仍会在AOSP平台公开。此外,遵循GPLv2协议的Linux内核代码也将继续开放。
对于第三方开发者,通过AOSP Gerrit提交代码的渠道依然保留,但谷歌可能在合并前对代码进行内部审核。定制ROM开发者(如LineageOS团队)通常基于稳定版本分支工作,因此实际开发体验变化有限。
影响范围:谁将受到波及?
- 普通用户与应用开发者:几乎无感知,系统功能与API更新节奏不变。
- 第三方硬件厂商:仍可自由使用AOSP代码开发定制系统(如三星One UI)。
- 开源贡献者与科技媒体记者:实时跟踪开发进度的难度增加。例如,记者无法再通过实时代码提交发现新功能线索(如Pixel的摄像头功能曾提前数月曝光)。
为何引发“开源终结”误解?
部分声音认为,开发流程的“内部化”意味着安卓走向封闭。但安卓开源协议核心在于允许自由使用、修改和分发代码,而非强制公开开发过程。事实上,谷歌此举与多数开源商业项目的策略一致——在维护开源承诺的同时,平衡内部产品化需求。
结语:效率优化 ≠ 开源终结
谷歌的调整是技术团队对开发流程的合理化改进,而非开源政策的转向。安卓作为开源项目的根基依然稳固,开发者与厂商仍能基于AOSP构建创新产品。对于关注安卓生态的用户,只需记住一个事实:开发流程的内部化的“闭源开发”与“闭源系统”是两回事,而后者从未发生。任何人仍然可以下载、查看、修改和分发AOSP 的源代码。
消息参考:https://www.androidpolice.com/google-taking-android-development-private-aosp/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