硅谷人形机器人新星 K‑Scale Labs 猝死,开源梦想难敌资本寒冬
2025 年 11 月,硅谷初创公司 K‑Scale Labs 正式宣布关闭,遣散全部员工并向预购用户全额退还定金。这家以“开源、低成本、可被开发者使用”为理念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在成立仅约一年后,因未能获得后续融资而耗尽现金。

▎从车库到绝境:一次理想主义的尝试
K‑Scale Labs 由前 Meta AI 研究员、特斯拉 Autopilot 资深工程师 Benjamin Bolte 于 2024 年初创立,初衷是打造“人人都能拥有”的开源双足机器人。公司最初推出仅 46 厘米高、售价低于 1000 美元的 Z‑Bot,随后在 2025 年夏季开放旗舰产品 K‑Bot 的预售——这款 1.4 米高、34 公斤重的人形机器人早鸟价仅为 8999 美元,首批限量 100 台。Bolte 在公开信中坦言,公司自成立起就一直处于“精益运营”状态,原计划借助预售订单吸引新一轮融资,以支撑大规模生产所需的模具、认证及团队扩张。
▎融资断流:美国资本市场的“冷遇”
尽管预售反响热烈,K‑Scale 在寻求 A 轮主导投资者时却屡屡碰壁。Bolte 指出,中国同行(如 Unitree、Booster Robotics、EngineAI、Noetix)已通过融资实现规模化生产,而硅谷风投对“成本竞争力强的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”并未展现出足够热情。最终公司仅募集到少量资本,未能解决“单位经济不成立”的根本问题,导致现金流仅剩不足 40 万美元,被迫在 11 月停止运营。
▎行业缩影:从叙事驱动到算账逻辑
K‑Scale 的倒下并非孤例。其命运折射出整个人形机器人赛道正从“梦想阶段”转向“算账阶段”——技术再先进,若无法在量产前形成稳定现金流,极易陷入“死亡螺旋”。与此同时,中国厂商凭借更低的成本(如 Unitree G1 售价 16000 美元)和更快的量产能力迅速占领市场,而西方公司除特斯拉 Optimus、Figure 等明星项目外,实际交付量几乎为零。
▎开源遗产:代码与硬件全部公开
在关闭之际,K‑Scale 选择将全部知识产权开源:硬件设计采用 CERN‑OHL‑S‑2.0 协议,软件使用 MIT 协议,任何人皆可基于其发布的文件自行建造 K‑Bot 或 Zeroth Bot。这一举动被技术社区视为“硅谷黑客精神”的最后延续,也为后续开发者提供了宝贵的底层资源。

消息来源参考:https://mikekalil.com/blog/k-scale-labs-shuts-down/
发表回复